两会专题 | 《人民政协报》——王晶委员:打造“数字中国”的“新基建”

2020-06-01 新闻中心

以下内容转发自人民政协报5月27日报道

●文/人民政协网记者 高志民

数字治理距离我们多远?

“疫情期间,基层社区应对人员流动,依然用‘人工核验+纸笔记录’等传统方式,不仅效率质量低下,更谈不上对数据归集整理、分析应用。”

“各地推出的防疫健康码‘万码奔腾’,至今还难以实现跨省互认,老百姓很难一码通行。”

以上问题,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,相信你肯定或多或少遇到过。

全国政协委员王晶调研发现,疫情暴露出不少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短板。例如:工具原始,缺乏数字化手段的实人认证;各种数字身份各行其道,百姓出行、住宿、医疗等各环节不断重复认证身份,各信息孤岛相互割裂;个人隐私安全堪忧,部分互联网平台私自滥用身份数据,衍生出恶性案件。

数字治理核心:基于“人”的治理体系建设

王晶表示,以上种种问题的根源,在于“人”的数字化的缺失,如若缺失了“人”这个主体,数字世界无法真正诞生,数字治理难以全面开展。

“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‘以人民为中心’的治国理政新理念、新思想、新战略。”王晶说,“以人为本”的执政理念,也是数字化发展要遵循的理念。

王晶认为,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,就是要以“人”为中心,紧密围绕百姓的“衣、食、住、行、乐”,涵盖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就业、社保等“现实需求”和更高境界的“精神文化需求”,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全维度构建治理体系、能力和生态,以“数字公民”为核心进行统筹的设计和运行, 实现“以人为本”的治理体系现代化。

“数字公民”是建设“数字中国”的底座,是数字世界治理的基石,更是为民服务的“根”。可信数字身份是“数字公民”在数字世界的ID,依托国家身份认证平台,赋予百姓一个根源法定、隐私保护和安全交互的数字身份(DID),让百姓拥有一把可以打开所有数字化服务场景大门的万能钥匙,百姓需求和社会痛点可感知、可识别,公民可以授权驱动数据流转,化解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。

破解之道:“以人为本”的治理体系建设

如何真正构建以“人”为中心的数字治理新格局,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?王晶委员给出“四招”:

第一招:构建国家“可信数字身份+”服务体系。王晶建议以“互联网+”可信身份认证平台(CTID)为基础,统筹构建国家“可信数字身份+”服务体系,统一赋能全领域、全场景,为各行业各应用提供百姓身份权威认证,形成跨区域、跨系统、跨生态身份信息互联互通体系、权威确认和传递体系,实现百姓“一码通行”。

第二招,“完善法律”和“技术手段”两手抓。王晶建议在法律层面,明确可信数字身份法律效应可等同实体身份证件,制定身份数据产权归属、转让、存储、传递、授权等法规,确保公民可信数字身份依法依规使用;在技术层面,制定国家标准,强调与法定身份证件一一映射,强调统一数据封装与使用安全二维码,加强隐私保护。

第三招,打破孤岛,严管各生态自行运作可信数字身份。王晶建议将公民可信数字身份管理纳入国家核心利益范畴,取消各生态圈自行运作公民可信数字身份的权力;以法律和行政强制力,将散落各“孤岛”的可信数字身份统一平台、统一管理、统一运作,打破各生态圈各行其道的“信息孤岛”。

第四招,深度融入“智慧城市”到运行体系。王晶建议依托“可信数字身份+”实现“人证码”合一。将可信数字身份广泛应用于城市运行各环节,便利服务百姓的同时实现数据的回收与汇聚,弥补智慧城市短板;应用可信数字身份,以个人授权方式,驱动数据因需求流动,有效打穿数据壁垒;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民数据创新开发利用,拓宽应用领域,打造“数字中国”的“新基建”。


上一篇:支付波士堂27期 | 在祖先的福泽中思考人生哲学

下一篇:开启领导力之门,NPT有妙招
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4-10-28 16:25:45